“白族建筑博物苑”劍川古城(高志成 攝 )
“白族建筑博物苑”劍川古城(高志成 攝 )
“白族建筑博物苑”劍川古城(高志成 攝 )
“白族建筑博物苑”劍川古城(高志成 攝 )
劍川古城地處三江(金沙江、瀾滄江、怒江)并流區(qū)的南端,滇、川、藏交通要沖,是漢、藏、白、納西等民族文化、經濟交往的樞紐。這里歷史悠久,有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,是滇藏茶馬古道上的重鎮(zhèn),被列為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歷史文化名城。
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(1390)的劍川古城布局依舊、四至清楚,街巷道路仍保留明代格局,古城內古民居極富特色,古樸典雅,現存21座明代院落和清代及民國時期的眾多民居保存完好。
走在劍川古城,從水寨村經南門直通北門外,從東門外直至現今的劍陽樓,這是昔日驛站最集中,商業(yè)貿易最繁榮的區(qū)域。當時的古城內設有元順祥、衡達昌等號鋪43家,鋪面近200余間。這些沿街號鋪和鋪面均前設鋪臺,后置庭院,沿街展列。分布于各街巷和城區(qū)的堆店、作坊、馬店共117家,土染、百貨、文化用品五花八門、貨樣齊全。三江并流區(qū)的客商絡繹不絕,昆明、大理、騰沖、保山各方的商販、馬幫常來常往。
劍川古城是一座活著的古城,至2015年,90%的原住居民仍生活在古城內。雖然規(guī)模不算大,總面積不到30萬平方米,但古城內的建筑幾乎囊括了白族建筑的所有品種,堪稱白族建筑博物苑,有三坊一照壁、四合五天井、走馬轉角樓、前鋪后雜院、平房帶悶樓、一顆印等等。這些建筑中,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有21處,清代建筑有146處,還有很大一部份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的土木結構建筑,具有很高的文化保護價值。
一直以來,劍川古城中的家家戶戶,始終保持著白族講究環(huán)境美,熱情好客,誠信敦厚的古樸民風。每家的門前和庭院總是保持干干凈凈,庭院里總要種植數十盆生機盎然的花卉,既生態(tài)又悅情。大門和廳堂的掛聯、春聯,講究的是自創(chuàng)自寫,即使家中不會作對聯,寫對聯,也要請熟悉的先生手寫對聯。
如今,古城內白族民居中原有前鋪后院的古民宅,大多已修建為家庭客棧,客棧里的客房舒適、清雅;客棧的環(huán)境優(yōu)雅別致,普遍贏得了游客們的滿意與贊揚。從2014年開始,古城內南門街、段家巷、忠義巷、學門口、早街、北門街、仁里巷等古街巷兩邊以及古城內的許多民居,都對原住宅進行修復,古城歷史文化的古樸風貌進一步得到保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