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雪已過,冬至將近,驟降的氣溫迫使人們穿上了御寒服,而路邊的樹木則早已褪去華衣,留下光禿禿的枝丫默然挺立。自古以來,人們就觀察到,每到冬日萬物凋零之時,總有那么一些植物抵御住了嚴寒,依舊展現(xiàn)著勃勃生機。這些“頑強”的植物仿佛擁有了人們孜孜以求的高尚品格,文人墨客不斷詠嘆它們的美好品質(zhì),其中,“歲寒三友”便是典型代表。那么,松、梅、竹究竟從什么時候開始成為了一個組合?其寓意從何而來?文人們又如何演繹它們的故事?
“歲寒三友”一說源自繪畫主題
宋代首次出現(xiàn) 魏晉時梅花曾遭輕視
每至冬日萬木凋零之時,迎寒挺立的松樹總會引起人們的贊嘆。早在先秦時期,孔子便有言:“歲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”可見松柏在古人眼中,早就成了高尚品格的代名詞。
司馬遷在《史記·伯夷列傳》中,曾歷數(shù)歷史上“好人沒好報”的事例,如賢人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,顏回好學卻短命受窮,而“盜跖日殺不辜,肝人之肉,暴戾恣睢,聚黨數(shù)千人,橫行天下,竟以壽終”。為了解釋這一現(xiàn)象,他引用了孔子關于松柏的名言,并評論道:“舉世混濁,清士乃見,豈以其重若彼,其輕若此哉?”其意為,這些“清士”本就不看重世俗意義上的“好報”,任世事變換,君子們始終不忘初心、堅韌不拔,就如同在寒風中挺立的松柏。由此可見,經(jīng)冬不凋的松樹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經(jīng)成為士人砥礪自我的寄托。
魏晉南北朝時期,士人們贊頌松、竹抗寒品質(zhì)的詩篇有很多,如鮑照《中興歌》曰:“梅花一時艷,竹葉千年色。愿君松柏心,采照無窮極。”這首詩贊美了松與竹“歲寒不改、千年一色”的品質(zhì)。不過,在這一時期,梅花還沒有像松、竹一樣成為詩人贊美的對象,反倒成了松、竹的對立面,代表“一時之艷”。吳均的《梅花詩》便說:“梅性本輕蕩,世人相陵賤。”魏晉南北朝時期,人們對待梅花其實持有一種輕視的態(tài)度。
到了唐代,人們不再感嘆梅花是易落的“一時之艷”,而是看到它和松、竹一樣具有堅韌耐寒的品質(zhì)。在這一時期,傲雪怒放的梅花也成為士人們爭相贊頌的對象,如唐張謂《早梅》曰:“一樹寒梅白玉條,迥臨村路傍溪橋。不知近水花先發(fā),疑是經(jīng)冬雪未銷。”疑白梅作雪,既贊美了梅的美麗,也贊美了它的耐寒品質(zhì)。根據(jù)梅、松、竹耐寒的共同品性,詩人們又往往將三者并列而論,如唐李頎《望秦川》詩將松竹并舉:“秋聲萬戶竹,寒色五陵松。”;唐錢起《宴崔駙馬玉山別業(yè)》詩將竹梅并舉:“竹館煙催暝,梅園雪映春。”唐劉言史《竹里梅》詩亦將竹梅比而論之:“竹里梅花相并枝,梅花正發(fā)竹枝垂。風吹總向竹枝上,直似王家雪下時。”而在唐朱慶馀《早梅》詩中,則將松、梅、竹并舉:“天然根性異,萬物盡難 陪。自古承春早,嚴冬斗雪開。艷寒宜雨露,香冷隔塵埃?鞍岩浪芍瘢纪恳惶幵。”可以說是“歲寒三友”組合的雛形了。
松、梅、竹真正被稱為“歲寒三友”,可追溯至南宋初期。有學者認為,南宋周之翰《爇梅賦》最早提出了“歲寒三友”一說:“春魁占百花頭上,歲寒居三友圖中。”此外,王炎有《題徐參議畫軸三首·歲寒三友》:“玉色高人之潔,虬髭烈士之剛?膳c此群鼎立,偃然傲睨冰霜。”宋代的張元千也有《歲寒三友圖》詩曰:“蒼官森古鬣,此君挺剛節(jié)。中有調(diào)鼎姿,獨立傲霜雪。”這些詩句都是對圖畫內(nèi)容的描述。到了南宋高宗后期,葛立方《滿庭芳·和催梅》則明確了“歲寒三友”的說法:“梅花,君自看,丁香已白,桃臉將紅,結歲寒三友,久遲筠松”。
宋代趙孟堅繪《歲寒三友圖》
南宋時期的“歲寒三友”提法大多出現(xiàn)在與畫作有關的詩文中,而南北宋之交的畫家揚補之亦有“三友畫”,以松、梅、竹為主要內(nèi)容。因此,“歲寒三友”的說法很可能就是源于繪畫作品的主題。南宋以后,以“歲寒三友”為主題的繪畫作品極多,且名家輩出,如宋代趙孟堅的《歲寒三友圖》,明末清初八大山人的《歲寒三友圖》等,在文人群體當中產(chǎn)生深遠影響。
從“歲寒三友”到“四君子”
取其“高潔”品質(zhì) 體現(xiàn)“比德”思想
在中國古代文化傳統(tǒng)中,除了松、梅、竹被稱為“歲寒三友”,梅、蘭、竹、菊又被稱為“四君子”。松、梅、竹組成“歲寒三友”,是它們本身就都有堅韌耐寒的品質(zhì),而“四君子”的組成,則是受傳統(tǒng)“比德”思想影響!抖Y記·玉藻》載:“君子于玉比德焉。”“比德”就是指君子的德行可以通過物的比擬而呈現(xiàn),明代何景明《玉岡黔國地種竹》詩云:“比德亮無瑕,抱節(jié)誠可久。”
元代王冕繪《墨梅圖》
梅、蘭、竹、菊“四君子”均因“比德”思想而被人們賦予了高潔堅貞的品德。梅,象征君子冰清玉潔,元王冕《白梅》詩曰:“冰雪林中著此身,不同桃李混芳塵。忽然一夜清香發(fā),散作乾坤萬里春。”蘭花,象征君子的遺世獨立,明代薛網(wǎng)《蘭花》詩曰:“我愛幽蘭異眾芳,不將顏色媚春陽。西風寒露深林下,任是無人也自香。”竹子,象征謙謙君子,唐白玉《詠竹》詩曰:“虛懷千秋功過,笑傲嚴冬霜雪。一生寧靜淡泊,一世高風亮節(jié)。”菊,象征著君子淡泊名利,宋鄭思肖《寒菊》曰:“花開不并百花叢,獨立疏籬趣未窮。寧可枝頭抱香死,何曾吹落北風中”。
可見,“歲寒三友”取象是三者不懼嚴寒,以喻士人在惡劣環(huán)境中不屈不撓的斗志,“四君子”則取象四者不媚世俗,以喻士人在大環(huán)境中堅守自我的原則。無論是“歲寒三友”還是“四君子”,這些植物組合都是高雅的象征,代表著古人的審美情趣和自我期許。
高雅與吉祥的象征
文人墨客的精神伴侶,民間工藝的經(jīng)典圖案
“歲寒三友”是士大夫們最喜歡的“勵志”植物,充滿了士大夫精神的人格投射。這三種植物不僅常見于詩文和繪畫當中,還成為傳說故事中的主角,化身為知書達理的精怪來陪伴士人。
《西游記》中,唯一一次寫植物成精的情節(jié)是第六十四回“荊棘嶺悟能努力,木仙庵三藏談詩”。師徒們到了荊棘嶺,遇見了十八公(松)、孤直公(柏)、凌空子(檜)、拂云叟(竹)、赤身鬼(楓)、杏仙(杏樹)、女童(臘梅)等幾個藤精樹怪。與其他妖怪不同的是,他們并不想吃唐僧肉,而是與唐僧一起寫詩談情,顯示出文人墨客的雅趣。拂云叟(竹)詩曰:“歲寒虛度有千秋,老景瀟然清更幽。不雜囂塵終冷淡,飽經(jīng)霜雪自風流。七賢作侶同談道,六逸為朋共唱酬。戛玉敲金非瑣瑣,天然情性與仙游。”詩篇都突出了自己堅韌耐寒的品性,還用了幾個典故:“七賢”指的是竹林七賢,“六逸”指的是李白等竹溪六逸。對詩時,勁節(jié)十八公(松)說:“春不榮華冬不枯,云來霧往只如無”,也突出自己耐寒的品質(zhì)。由此可見,松與竹在《西游記》中仍保有士大夫所崇尚的品質(zhì)。
《西游記》里“梅花”的戲份不多,而古代卻專門有一篇小說表現(xiàn)了梅花精的高雅品質(zhì),那就是宋代劉斧的《摭遺·紅梅傳》,在這篇故事中,紅梅化作的女子極善于吟詩寫字。這部小說對后世影響很大,如明代赤心子的《國色天香》、吳敬所的《繡谷春容》等筆記中收錄的《古杭紅梅傳》即改編于此。改編的故事還加入了一段戀情,即唐朝貞觀年間郡守王瑞之子王鄂與紅梅仙子相遇相知的故事,紅梅仙子也是善于作詩的。可見,即便成了精怪,“歲寒三友”依舊很高雅,代表了古代文人的趣味。
在故事傳說中,松、梅、竹修煉成的精怪往往是才華橫溢的伴侶或者萍水相逢的朋友,而在現(xiàn)實中也有文人把植物視作伴侶,最有名的當屬宋代的林逋了。清代吳之振輯《宋詩鈔·和靖詩鈔序》載:“逋不娶,無子,所居多植梅畜鶴。”植梅放鶴,終生不娶,以梅為自己的妻子,以鶴為自己的孩子,“結廬西湖之孤山,二十年足不及城市。”(《宋史·林逋傳》)“梅妻鶴子”的一生顯示出林逋的清高與隱逸,從而傳為佳話。
孔子有言:“益者三友……友直,友諒,友多聞,益矣。”文人們將松、梅、竹作為自己的“朋友”。正所謂“物以類聚,人以群分”,有了這樣的朋友,就可以表現(xiàn)自己的品位了,蘇軾就曾說:“風泉兩部樂,松竹三益友。”宋人王十朋也有詩曰:“南來何以慰凄涼,有此歲寒三友足。”松、竹、梅“三友”迎雪耐寒、經(jīng)冬不凋,憑借頑強的生命力,成為士大夫們爭相贊頌的文化符號,也是他們的精神寄托。
明永樂年間青花松竹梅紋大盤
清雍正年間青花釉里紅松竹梅紋瓶
除此之外,“歲寒三友”還有一種用途,就是作為吉祥圖案而出現(xiàn)。在中國古代,很多藝術品上都繪有這一組合圖形,如《紅樓夢》第二十五回寫道:“又有各色舊窯小瓶中都點綴著‘歲寒三友’‘玉堂富貴’等鮮花草。”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元代《歲寒三友圖》青花瓷,明清時期瓷器上的歲寒三友圖就更多了。不過,這些藝術品上的“歲寒三友”與士人追尋的松、梅、竹三者耐寒堅韌品性略有不同,更看重的是吉祥的象征寓意:梅花能“老干發(fā)新枝”,象征著生命力旺盛,梅花瓣為五,民間以其象征“福、祿、壽、喜、財”五福;竹子成長快,且竹筍的“筍”諧音“孫”,古人寓以“多子多孫”之意;長青的松樹則是一直長壽的象征。除了瓷器,民間的這種“歲寒三友”紋飾也多用于家具邊緣裝飾,在較大的插屏、掛屏、座屏上使用較多,并多見于漆器家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