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①:2019年9月,渭南市臨渭區(qū)五里鋪小學開展主題教育活動。
崔正博攝
圖②:全國人大代表、合陽縣黑池鎮(zhèn)五豐社區(qū)黨總支書記雷溫芳通過手機向群眾介紹惠民新政策。
崔正博攝
圖③:漢中市南鄭區(qū)茶葉產業(yè)園內,村民們正在工作。
馮雪峰攝
圖④:延安寶塔山景區(qū)。
劉 陽攝
咸陽市旬邑縣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主任沙宏——
把科技送到田埂上
“玉米追肥,應分三次:一次一尺高,二次正齊腰,三次長毛毛。”
“蘋果樹病蟲防治,還得加強,果樹管理不能!
走進咸陽旬邑縣的高素質農民培育課堂,臺上專家分享“訣竅”,臺下學員“如饑似渴”,在筆記本上記得飛快。課堂主題多種多樣:蔬菜種植、家畜養(yǎng)殖、營銷管理……
讓專業(yè)課堂走進田間地頭的,是旬邑縣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主任沙宏!袄蠀^(qū)旬邑地處渭北旱塬溝壑區(qū),農民缺技術、缺引導!痹谏澈昕磥恚芭嘤慌咚刭|農民,帶動百姓致富,是老區(qū)產業(yè)發(fā)展的‘牛鼻子’!
“有農業(yè)技術難題,找培訓中心,24小時服務!鄙澈臧炎约汉图夹g員的手機號碼,制成“明白卡”,張貼到村里農家墻上。為此,他堅持手機24小時開機。幾年來,在他的協(xié)調組織下,旬邑縣共培育高素質農民1700余人。這些骨干人才懂技術、會方言,和院校專家一道,累計培訓農民25萬人次,全縣產業(yè)技術服務全覆蓋。
常年在田間地頭跑,沙宏常說一點都不累,原因只有三個字:“愛農業(yè)”。“我們要把科技送到‘田埂’上,讓高素質農民會技術、懂經營、善管理、有文化,充滿自豪感。”沙宏說,“作為一名黨員,我義不容辭!
漢中市勉縣新鋪鎮(zhèn)板廟教學點負責人唐自銀——
大山里的光和熱
教書、刷墻、修桌椅……今年58歲的唐自銀,扎根秦巴山深處41年。
“這兒山大溝深,交通不便,全校42名孩子,來自一、二年級和學前班,大都是留守兒童。”漢中勉縣新鋪鎮(zhèn)板廟教學點負責人唐自銀,既是“老師”,又是“兼職保姆”,幾十年來一直呵護著這里的孩子。
山村學校里,生活排得滿滿當當:早上,唐自銀打掃校園、檢查教室后,燒好開水供孩子們泡面、沖奶粉;下午放學,豐雨季江里水位上漲,他騎上摩托車到江邊,背娃娃們過河;傍晚去農貿市場買菜,準備第二天給學生的食材,再備課、改作業(yè)……
7年前,有次下暴雨發(fā)洪水,唐自銀讓6個孩子住在自己宿舍。一周時間里,他和妻子只能靠在椅子上休息。
這些年來,唐自銀不僅是“校醫(yī)”“廚師”“木匠”,還成了一名“理發(fā)師”——中午學生在校吃完飯,唐自銀拿出工具,給孩子們理發(fā)。這一理,便堅持了30多年。如今,光是理發(fā)推子,已經用壞了近30個。雖然薪水微薄,唐自銀還主動幫扶貧困戶,并資助多位殘疾學生。
寒來暑往,唐自銀的白發(fā)已悄悄爬上雙鬢!敖虝氖惠d,我越來越喜愛這個職業(yè)!碧谱糟y說,“在大山深處需要我的地方,能發(fā)一點點光和熱,是最幸福的事情!
銅川市耀州革命老區(qū)馬咀村黨支部書記李云南——
大家富才是真的富
周末,馬咀村親子樂園歡聲笑語,采摘棚中瓜果飄香。坐落在銅川市耀州革命老區(qū)的馬咀村,20年時間,完成了從“爛桿村”到“水泥村”再到“生態(tài)旅游村”的蛻變。村里的變化離不開村黨支部書記李云南的付出。
1999年,李云南成了村里的首批“萬元戶”,他卻毅然回村參選村黨支部書記。他說:“一個人富那不叫本事,讓全村人富才是真本事!碑敃r的馬咀村,絕大部分村民喝著土窖水、住著土窯房。大晚上,村民們聚在土院子里,頂著寒風聽李云南講村子發(fā)展,李云南回憶:“一雙雙眼睛里滿是對致富的渴望。”
上任后,李云南成了村民眼中為發(fā)展到處奔波的“闖將”。他帶領全村平整修建100多畝高標準農田,安排村里120多名村民到自己經營的水泥廠打工。96戶372名村民住進了小洋房,馬咀村的發(fā)展逐漸步入正軌。
2008年,為響應“節(jié)能減排”號召,李云南關了苦心經營20多年的水泥廠,為馬咀村的村民尋找新出路。經多方學習考察,馬咀村建成日光溫室大棚108棟,確保戶均1棚,果蔬種植、加工、儲藏、配送自成一體的生產流通體系正式投入運作。2014年,中央提出全面建設美麗鄉(xiāng)村,李云南又為馬咀村引進了一系列獨具特色的旅游項目。
如今,馬咀村人均年收入達1.6萬元。今年4月,李云南帶著村兩委班子走訪上海、福建等地,繼續(xù)為馬咀村找產業(yè)、尋思路!肮伯a黨員要心中有責任,肩頭有擔當。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,才能心中有勁兒,干事創(chuàng)業(yè)不停歇。”李云南說。
記者 高 炳 原韜雄